[6月8日 学术讲座] 赵扬:近期工作及工作方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中建人文大师讲堂

ZeRoot Design Master's lecture


赵扬:近期工作及工作方法

Zhaoyang:Recent Works And Working Method


主讲人:赵扬

Presenter:Dr. Zhaoyang

时间:2018年6月8日晚上7:30

Time: June 8, 2018 7:30pm

地点:建筑楼200报告厅

Venue:FACP 200





赵扬


1980年出生于重庆市。2005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2007年在北京创立赵扬建筑工作室。2010年获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同年,赵扬赴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学习,并于2012年获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并获选哈佛大学优秀毕业生。归国后,赵扬将工作室迁往云南大理,探索建筑实践在转型期的中国城镇和乡村的可能性,并在以“双子客栈”、“喜洲竹庵”为代表的一系列精品酒店、定制住宅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探索建筑学对场所特质和生活方式的回归。2012年,赵扬获选“劳力士艺术导师计划”,在普利茨克奖得主,日本著名建筑师妹岛和氏的指导下,完成日本气仙沼市“共有之家”建筑项目。



“赵扬的建筑作品,现代而且抽象,一种对当下的洞见,而不是对过去形式的模仿。但是潜藏于作品深处的,又是一种古老的观念——场所精神中的秩序观——每一个特定场所中事物的秩序赋予建筑以形式、运动和节奏。赵扬竭力在每个场所中寻找一种“存在的理由”,并将此呈现为当下的形态。这是一种充满勇气和远见的尝试,一种理智而又感性的回应这个飞速变化的中国情景的方式。 ”[1]


赵扬应邀在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北大学,马来西亚建筑师学会,杰弗里·巴瓦基金会举办学术讲座。赵扬建筑工作室于2014年受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应变·中国的建筑和变化”平行展;2015年10月受邀参加东京“间”画廊“来自亚洲的日常”展。赵扬建筑工作室的作品和访谈也曾广泛发表于国内外著名期刊。


[1]引自ERWIN VIRAY 在《亚洲日常:演变的世界的可能性》(TOTO出版,2015)里关于赵扬建筑工作室的导言。ERWIN VIRAY是TOTO間画廊策展委员之一,也是京都工艺纤维大学工艺科学研究科建築造形学部門教授。



宣言


境遇的建筑学


原创性源自境遇,而非想法。想法自我重复;境遇永不复现,它们汇成赫拉克利特的河流。


因果的转换决定了境遇的变迁。因此,境遇是时间性的。境遇使建筑具有了时间性。


境遇无定式,秩序交错往复而即兴呈现。自发性带来随机的应对。

境遇要求应对的精确性。这是克服任意性的唯一办法。


境遇对于不精确有一定的宽容度,因为存在不是一个没有弹性的构成。


无界的建筑学


曼哈顿的完美止于半岛之滨;西格拉姆的完美止于其基座的大理石长凳。如果完美之外的世界可以被忽略的话,完美是可能的。


 “无界的建筑学”是没有实质的建筑学。建筑被一切非建筑影响和决定。


无界的城市是城市渗入郊区。人工的和自然的没有边界。驯化的与野生的不分主次。我们安居其中的世界不应该缺失整体的任何部分。


当我们揣摩实体,我们注念于虚空;当我们营构虚空,实体在起作用。


我们安排事物,不安排现象。现象通过被恰当安排的事物自然呈现。


几何是材料的属性之一,反之不亦然。


形态存在,正如它存在于一块岩石或一棵树,但那不是拟态的。任何自然物都有形态,建筑和城市都是自然物,或简单、或复杂。它们的形态需要被提炼出来。

 


作品


竹庵,大理
ZHU'AN RESIDENCE, DALI


竹庵是为画家夫妇设计的住宅。基地位于大理喜洲镇城北村东侧,紧邻大片田野。城北村是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保存 较多的区域,基地的西侧相邻的建筑就是典型的“四合五天井”制式的民居。竹庵延续了周边传统院落建筑的内向性, 用大大小小九个庭院和天井来组织内部功能空间。“草筋白”(石灰和碾碎草筋的混合涂料,在大理地区被广泛使 用于传统民居的外墙)被用作整个建筑的内外墙涂料,使建筑进一步跟周边环境联系起来。 建筑占地约八百平方米。主入口朝东,遵从当地约定俗成的风水关系。从西面的小径接近这个建筑时,需经历两个 180 度的转折方可经门厅而步入前庭。一条南北走向的长廊提供了通向后庭私人区域的快捷路径。从前庭接近中庭 的水池会经过餐厅,考虑到大理的风季比较长,餐厅用落地玻璃门窗所围护,但不妨碍用餐时欣赏四周景致。起居 室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分别面向窗外的田野和回望西侧的水池。后庭集中了画室、男女主人各自的书房、主卧室等 比较私密的功能,并设置了朝向和大小各异的四个天井为这些房间提供光线、通风和园林景致。 20 公分厚的墙体掩盖了结构剪力墙和填充砌块的区别,克服较大跨度的梁被置于楼板之上,因此结构的表现性被尽 量削弱,于是空间、光线、植物和主人的家具饰品等得以充分呈现。因为造价的限制,建筑的细部也被尽量简化, 本地盛产的麻石被用于白墙的压顶、雨水嘴和水泥地面的收边。


陈宅, 大理
CHEN'S RESIDENCE, DALI

 19 米 *19 米的宅基地位于双廊古镇临海的岩壁上,面对苍山洱海。设计顺应基地前后 4 米的高差,整理出三个 台地。台地上的建筑形体前后退让,使每一个主要的室内空间都能直接面对山海的景致。建筑的立面材料沿用和改 造了白族民居的传统做法,毛石砌筑的房基和地下室,草茎灰白墙的建筑主体和青瓦坡屋面,使这个依山就势的建 筑进一步融入双廊白族村落的整体风景。




海角客栈,大理
HAIJIAO RESORT, DALI

院落式客栈位于金梭岛中部的渔港。面对强劲的风浪,这个客栈呈现出内向围合的氛围。建筑的首层是围绕内 部庭院展开的公共空间,二层以上是面向景观开敞的套房。每一套客房都有独立的花园和亭台,模糊了室内外体验 的分隔,强化了氛围的完整性和流动性。



中国建筑中心空间更新

CBC SPACE RENOVATION

位于北京佟麟阁路 87 号的中国建筑中心由不同年代的建筑物组成:有建于 1905 年的中华圣工会教堂,始建于 1955 年的工业建筑(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和建于 1980 年代的四合院民居建筑。空间更新的目的是要容纳展览、论坛、 咖啡厅、书店等文化活动,并把各个彼此孤立的建筑和空间片段联系起来。 一个透明的流动空间连接了入口广场和原有的合院,并同时成为场地西侧三层办公建筑的入口。在组织和引导流线 的同时实现其主要的展览空间的功能。四合院内部嵌入的另外两个透明空间分别承担了讲座论坛空间和咖啡厅的功 能。四合院北侧、东侧和南侧的空间经过简单的室内改造后被用作展厅、书店和咖啡厅。加建部分立面的透明性保 留了四合院周边原有的青砖立面所围合形成的尺度感。



德阳艺术茶社  德阳,四川,中国

ART TEAHOUSE IN DEYANG, SICHUAN PROVINCE, CHINA

,北邻城市广场,南邻滨水绿地。96 米长 的大坡屋顶下容纳了多种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比如茶文化体验中心、城市展厅、创意生活馆、茶馆、咖啡厅及艺 术教室等。建筑北侧的弧形边界面对城市广场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同时呼应了东侧步行桥的曲线及人流方向;南侧 的折尺形边界面对滨水绿地则围合出安静私密的氛围。大屋顶作为完整独特的建筑形象,对外回应了大尺度的城市 广场及公园。大屋顶下则是一系列透明开放的小尺度空间,屋顶下一周圈都退让出了半室外廊下空间,很多市民休 闲活动或者开放式展览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使得建筑对外更具开放性。这样的廊下空间试图在延续四川当地传统茶 馆的空间体验和生活方式。



李宅, 普洱 
LEE'S RESIDENCE, PU'ER

这是为普洱当地一户三代同堂的家庭设计的住宅。普洱地处云南南部,海拔约 1300 米,阳光明媚,四季气候宜人, 因此当地的住宅都比较强调庭院和花园等室外空间的利用。 这个住宅选址在普洱市最南端的一个住宅小区内,紧邻其南侧的城市郊野公园。这个小区由当地比较富裕家庭的独 户住宅聚集而成,这些住宅在过去十几年内逐渐建成,因为缺乏统一规划和设计,建筑形态比较凌乱。 鉴于基地南北两个朝向的边界条件的不同,我们让这个建筑的主朝向面对南侧的山体和自然,同时呼应基地的边界 形状让建筑体量打散并错动成环抱后山的态势。体量的错动关系减小了建筑的尺度感,把这个房子和左右邻居房子 的体量衔接起来,在沿街立面形成自然的过度关系。 建筑的首层是一个宽敞通透的流动空间,面对南侧的花园完全打开。主要的起居功能被安排在这样一个没有明显区 隔的空间,各部分空间的使用状态由家具所定义。卧室和其他氛围静谧的房间被安排在二层和三层。建筑体量逐层 向上收缩,形成面对花园和山体的露台。 我们选择了混凝土剪力墙体系作为主要的结构体系,并在建筑的南立面局部使用钢柱来加强这部分立面的透明度和 轻盈感。木模清水混凝土作为整个建筑的立面材料在这个风格凌乱的小区显得谦逊而能自持。




上银1号客栈, 大理 
SHANGYIN NO.1 RESORT, DALI

上银 1 号客栈坐落于苍山脚下上银村的西侧边缘。基地包括一座传统白族院落和宅子西侧的一块约 450m2 的用地。 地处村子的高处,向东眺望,洱海以及海东的连绵丘陵尽收眼底;往西望去,越过成片的田野,巍峨的苍山屹立眼前。 与宅子相邻的,有不少荒废的老院落,到处长满了茂盛的植被。同时,整个基地从老宅到西侧用地存在约 3m 多的高差。 设计要面对的,除却对老宅的改造和在西侧的用地上的新建以外,如何消化场地高差?如何回应周围景观?如何用 建筑的手段塑造业主所设想的经营状态? 我们想起了在村子里连贯、生动的体验:蜿蜒的路径,随地形分布的民居,交织的光影。这样的感受成为了我们对 设计思考的契机,我们希望能把这样的氛围从村子延续到房子——身体的感知是丰富、动态且连绵不断的,尺度、 光影的变化,视线是连续而不直白的,缓缓地、不急不慢地引导人们感受房子,村落,植物,以及远方的山与湖。 我们用不同的院落串联起新老房子,营造空间虚实的同时,赋予了客栈体验里的私密性和公共性,且保证了日照、 通风的需求。在材料的设计上,边界的外墙延续了当地常见的石头墙(当地盛产石材,工和料钱都便宜);而边界 之内的墙,我们选择了混凝土,与老房子的石头墙有所区别,同时也不会形成明显的反差。这样的一个房子,有石头, 木头,混凝土,瓦片——我们舍弃了对简洁纯粹的崇尚,用一种更为放松、自在的态度来盖这样的一个房子。


稻田里的住宅,大理

HOUSE IN THE FIELD,DALI

这块宅基地位于大理坝子白塔邑村的田野中,基地北侧连接通往村口的道路,东、南、西三个朝向均暴露在辽阔的 田野中。建筑的姿态在紧邻道路的北侧和朝向村落的东侧相对封闭,在面向阳光和田野的南侧和远眺苍山的西侧比 较开敞,建筑形体也朝向西南逐层跌落,形成一系列花园、庭院和露台空间。



HOTEL S大理,云南,中国

HOTEL S IN CAI VILLAGE, DALI, YUNNAN PROVINCE, CHINA

这个酒店位于大理才村。由于大理的度假旅游热,才村已经从一个古朴安静的传统村庄逐步演变为一个喧闹而混杂 的游客聚集地。设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这样一种混乱无序的当代村落环境中营造一个禅修氛围的度假酒店。 建筑的整体布局尽量去规避场地周边高耸的“新白族民居”对场地的不良影响,同时把苍山和洱海的景观更多的邀 请进建筑内部。建筑东北角及西南角的内院,一方面有助于营造安静内向的氛围,另一方面也积极地改善了建筑内 部的自然通风及采光。该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生土混凝土。




江苏省园博会综合服务中心和酒店, 苏州 
SERVICE CENTER AND HOTEL FOR JIANGSU HORTICULTURAL EXPO, SUZHOU

建筑位于江苏省园博会核心园区,作为园博会期间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在园博会之后会被改造为一个酒店。 基地紧邻园博园中心人工湖,其范围由不规则的湖岸和北侧的园区道路所界定,并包括相邻的一个小岛。 为了适应这个建筑在园博会期间和之后两种使用状态,我们把酒店的公共空间沿着蜿蜒曲折的湖岸布置在地面层, 并因此界定和围合出不同的景观朝向和空间氛围。这部分空间可以方便园博会期间作为餐厅和其它临时功能的使用。 酒店的客房被安排在二层和三层,呼应岸线的凹凸转折,被设计为一个折尺形的线性体量。 因此客房获得了开阔的 面向湖面和周边村落的景观,同时一个完整而连续的立面在尺度上呼应了基地所处的开阔场景。 建筑的立面材料也区分出上下两个部分不同的功用和性格。首层的立面是围合室外空间界面的白墙;二层和三层用 重竹格栅包裹,为客房提供私密性和遮阳。格栅在阳台处可以滑动开合,形成朴素自然的立面表情。



气仙沼市共有之家
HOME-FOR-ALL IN KENSENNUMA

气仙沼市共有之家是为 2011 年遭受海啸袭击的一个渔民社区建造的一个社区公共空间。建筑选址于气仙沼市的大谷 渔港。这个位置是当地渔业活动和社区生活的中心。这个共有之家是一个可供渔民休息交流的空间,是主妇们等待 丈夫从海上捕鱼归来的空间,也可以用做临时的鱼市。 大部分空间向室外敞开。由三个“房间”托起的屋顶覆盖了 117 平米的面积。屋顶的中心是一个三角形的洞口,因 此天空也成为室内空间体验的重要元素。三个房间的地板抬起到坐凳高度。这些坐凳都朝向空间的中心,并同时朝 向建筑立面上的三个开口。厨房可由玻璃推拉门界定出室内外,天气好的时候也可以完全打开。靠近渔港岸边的“房间” 可以被当作一个“椽侧”空间来使用(一种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很重要的檐下空间类型)。卫生间的入口和通风口都 面向室外,但是通过倾斜的玻璃天窗面向室内的屋顶和天空。建筑内部的地面标高和周围的地面的市政设计标高平接, 保证鱼市发生时运货的叉车可以自由进出。 屋顶基本的几何形式拼接成穹顶状的空间,再配合胶合板(日本桧木)的吊顶,营造出温暖而有庇护感的空间氛围。 同时,建筑承重结构的空间透明性又形成开放和欢迎的姿态。在夜晚,灯光通过温暖的吊顶反射下来,像灯塔一样, 守望渔民的归来。



尼洋河游客中心, 西藏
NIYANG RIVER VISITOR CENTER, TIBET

米瑞公路是 318 国道(川藏线)在林芝县分岔处的一条旅游公路,这条公路沿着尼洋河谷东岸蜿蜒起伏的河岸线向 南延伸,在通往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 20km 距离内,尼洋河谷独特的地貌一览无余。公路沿线的达则村被选为这条 观光线路的起点,达则村的可建设用地所剩无多,村口的一片滩涂因此成为修建游客接待站的不二选择。公路切断 了河滩和山体的联系。于是,如何把一个孤立场地和它周围环境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成为这个设计的首要问题。从 平面上看,建筑的外轮廓,在西、北两面以肯定的直线朝向开阔的河谷;东南面以一条连续的折线呼应公路的走向 和山体的转折。而建筑内部空间的轮廓是从外轮廓包裹的不规则形体中“切割”出来的。内部空间以一个不规则四 边形庭院为中心,连接了建筑的四个开口,呼应了景观朝向和流线安排。“切割”剩下的室内空间分别容纳建筑的 三部分功能——售票、漂流活动更衣室和卫生间。这个看似随意的平面实际上是被流线、功能和场地条件限定的结果。 形体和空间的几何特征把建筑和环境联系起来。 整个工程采用并发展了西藏居民的传统建筑技术。混凝土基础以上便是 600mm 厚的毛石承重墙体。大部分门窗洞 口都深深地凹入墙面,洞口两侧的墙体作为扶壁墙在结构上增加了建筑的整体刚度,同时也减小了室内空间跨度, 屋面采用简支梁和檩条体系的木结构,局部跨度较大的木梁用 200mm*300mm 的木材拼合而成。卷材防水以上覆 盖了 150mm 厚的阿嘎土。阿嘎土是西藏建筑中常见的屋面防水材料,疏松的阿嘎土在加水反复拍打后板结,形成 可靠的屋面防水层和保温层。我们还利用阿嘎土的塑性在檐口内侧拍打出檐沟,并用槽钢加工的雨水口形成有组织 排水。 颜色是西藏视觉文化传统的重要元素,我们把一个颜色的“装置”引入这个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西藏的矿物颜料 被直接涂刷在毛石墙面上。颜色的转换强化了空间的几何转换。从日出到日落,不同方向和高度角的阳光射入各个 洞口。从建筑中穿过时,人们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时刻体验到不断变化的色彩效果。这些颜色没有西藏传统文化中 的象征性,它们是单纯而抽象的,它们强化了建筑的空间体验,同时也作为独立于建筑的“装置”演绎颜色本身的 魅力。



双子客栈,大理
SHUANGZI RESORT, DALI




柴米多农场餐厅和生活市集,大理

CHAIMIDUO FARM RESTAURANT AND BAZAAR,DALI

这是一个改造项目。其前身是位于大理古城核心区的一组废弃的办公设施。包括一个白族样式的木结构建筑、一个 砖混结构的平房和一个约 200 平方米的庭院。这个地方被大理的生活方式品牌 “ 柴米多 ” 租赁下来,改造为一个农 场餐厅、农产品超市、手工艺展厅和举办每周一次的 “ 柴米多市集 ” 以及其它社区活动的场所。 改造设计的重点在于处理庭院东南西北四个界面。庭院北面的平房首先被加建为两层的餐厅,餐厅的屋顶根据大理 古城的规划要求做成了传统的白族样式。一个钢结构亭子从餐厅的南立面伸出来,把餐厅内部的空间和庭院空间在 使用上联系起来。亭子的平面是一个不规则四边形,亭子的立面用竹子包裹,起到强化形体和过滤光线的作用。面 向院子的一侧的竹立面可以开启,在市集活动的时候加强内外空间的联系。竹子的立面向上延伸为露台栏板,栏板 的轮廓在立面上也被切出一条斜线,让露台空间朝向老木屋的青瓦坡屋顶倾斜过去。 大院儿的西侧是一个传统样式的木结构建筑。我们把这个老房子整个一层的隔墙和老木门拆除掉,让整个一层成为 一个面向庭院开放的空间。然后在外侧增加了一层竹格栅的推拉门。未来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内部空间的遮蔽程度。 推拉门的外钢框遮挡了红色的木柱和大理石的柱础,以一个新的立面形式来呼应改造后内部全新的空间感;在彻底 取消首层木结构形象的同时,烘托出大木屋二层出挑的外廊、瓦屋面的檐口和颇具年代感的木栏杆。 大院儿的南面是庭院的主入口。我们在这里加盖了一个楔形平面的轻钢结构雨棚来重新定义入口空间。一方面为一 些售卖功能提供遮蔽,同时也增加了一个空间层次,改变了大木屋从入口一目了然的印象。竹子在这里被用于吊顶, 从视觉上跟大木屋首层推拉扇和餐厅伸向庭院的立面联系起来,彼此呼应成一个新的整体。 大院儿的西面是种植三角梅的花坛。这一面的处理比较简单,只是把花坛加宽做成一个榻,室外就餐和市集活动的 时候可用作长凳,市集熙熙攘攘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相聚的场所。







大理古城既下山酒店, 大理 
SUNYATA HOTEL IN DALI OLD TOWN, DALI

基地位于大理古城叶榆路和人民路交口的南侧,由两户相邻的宅基地组成。基地北、西、南三面都被邻宅紧紧包裹,基地东 侧面朝道路。任务书要求在这块 390 平方米的用地上建设一个 14 间客房的精品酒店和一个面对公众开放的咖啡馆。 在这个没有外部景观资源的场地上设计酒店,一切体验和氛围只能从内部争取。我们把这个酒店的体量分解为八个似连非连 的“小独栋”来围合出一前一后两进庭院。客房围绕庭院布置,庭院既是花园景观,也同时承担了通往客房和楼梯间的动线。咖啡 厅因为要对外经营,就把它安排在临街的东侧。 位于前后庭院之间的茶室空间完全用玻璃来限定,因此庭院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贯通南北的空间深度,而茶室的存在又使这个 贯通的空间有了阴阳起伏。透明性还体现在东西向度。咖啡厅东西两侧的立面都是玻璃窗扇,可以完全打开。从街道上看,这个酒 店并没有一个突出的建筑造型,倒是更像绿树掩映下的一个舞台台口。透过咖啡厅的室内,还可以瞥见前庭清香木的树冠而略窥酒 店之堂奥。 因为建筑的轮廓是在平面的整体操作中腾挪而成,所以每一间客房的尺寸、比例、开门的位置、框景和采光的方位都有所不 同。也就导致了全部十四间客房每一间都是唯一的。我们把每一间客房都当作酒店这个小群落中的微建筑来考量。 在机会和限制环环相扣的因地制宜中,每一个房间都发展出明显的特征,面积虽小,却各有各的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整个建筑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我们向木材加工厂订做了只粘贴了一面木皮的细木工板,用另一面裸露的碎木条来直 接形成清水混凝土的木纹肌理。这个做法不仅大幅度降低了加工模板的费用和时间,平均 4 厘米宽的木纹肌理和这个小尺度转折比 较多的空间也更匹配。碎木条在工厂是随机拼压的,因此就在混凝土表面压出斑驳错落的凸凹感。 根据大理古城的规划要求,所有的建筑都必须是以青瓦坡屋顶为主的。这个酒店的第五立面是由七个双坡瓦顶和一个存放设 备的平屋顶组成。我们参考白族民居封火檐的几何形式来解决瓦顶坡屋面和墙面在檐口处的交接问题,倾斜的悬挑把墙面从垂直的 阳面引到阴影中,而自然过渡到瓦当滴水凸出立面的丰富细节中去,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来模拟传统建筑用悬挑的石板来实现的几 何形态。 因为庭院空间的限制,公共流线和檐口在多处重合,我们就在“封火檐”的斜面上用弯勾固定了手工打制的铜檐沟来解决雨 季的排水问题。建筑沿街的外墙面根据当地规划的要求需要完全是传统建筑的模样,所以就预留出了二十公分的厚度,土建完工后 再用传统毛石墙体的砌筑方式来覆盖整个外立面。这看似一个被动的“装饰性”策略,但完成后的效果却让这个酒店的形象完全融 入了古城的背景,从入口拾级而上,步入混凝土塑成的内部空间,反倒是多了一层别有洞天的感觉。



以上内容摘自赵扬建筑工作室官网:http://www.zhaoyangarchitects.com/


责任编辑:张均可

编辑校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会宣传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