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
一位“泥腿子“讲解员火了!
遭到媒体记者们的“围追堵截“!
她叫朱红萍,45周岁,是临安指南村土生土长的村民,2015年开始当起了村里的讲解员。
恰逢农忙时节,家里春笋正丰收,刚从地里挖完鲜笋,来不及换身干净的衣服,、中新社等10多家媒体介绍起她的家——指南村。
朱红萍这身装扮,反而让媒体记者们直呼:接地气!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山里人最有体会。以前路不好,我们只能把鲜笋晒干了运到山下去卖。现在路好了,游客多,地里的鲜笋刚挖起来,泥巴都还没干,就被游客都买走了。这段时间,我们全家出动,一天最多能挖2000斤鲜笋!”
靠着在家卖农副产品,朱红萍能收入3万元左右。
▲通往指南村唯一的公路——永指公路
朱红萍说的路,就是永指公路。2015年,永指公路经提升改造后,指南村启动了“红叶小镇”建设,让指南村“破茧成蝶”。
2018年5月8日
临安指南村
5月8日,、中新社、中国交通报和浙江日报等14家国家和省级主流媒体组成的“四好农村路”助推“百乡千村”采访团第三站来到临安区指南村。
▲ 记者们在指南村内边走、边采访
▲上海来的游客也对指南村连连称赞
▲面对美景 记者们开启了拍拍拍的模式
太湖源镇党委书记雷新钱就交通建设助力太湖源镇社会经济发展向各位记者作了介绍。
指南村位于临安太湖源头的南苕溪之滨,海拔近600米,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村。村里古道蜿蜒,林木幽深,春夏秋冬,景色纷呈。
小小的村庄,独居山冈,全靠一条村级公路“永指公路”与外界相通。以前,通往山外的路基本靠徒步,迤逦于崇山峻岭间,外人也不知晓还有如此一个世外桃源。
永指公路作为指南村唯一一条进村公路,1974年修通,最早为砂石路面,1998年浇筑沥青路面,2003年永指线进行拓宽改造,路面拓宽至4.5米到5米。
2016年,临安公路部门借助美丽公路建设和“百路千里”工程的东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对永指公路实施路面大中修、公路绿化、附属设施、停车场等建设,对弯道进行拓宽改造,对沿线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和节点建设,使得永指公路路况水平和路域环境有了明显的提高,旅游大巴车能够顺利开进村庄。
路变美变好了,村风村貌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化。家家户户门口统一设置垃圾箱,看到地上的垃圾会自觉捡起扔掉的习惯,在村民身上慢慢养成。
村书记郤华锋介绍,过去由于交通制约,指南村一直遵循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几年前开始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起农家乐。2015年,永指线经提升改造后,指南村启动了“红叶小镇”建设,让指南村“破茧成蝶”。
指南村提升改造前后对比图
指南村变了,错落有致的村舍统一是白墙黛瓦,干净整齐得像欧洲小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像宫崎骏画笔下的世界,被誉为“华东地区最美古村落”。
▲修缮一新的永指公路
“在修缮前,永指路的柏油路面大大小小的坑洞、裂缝很多,道路也窄,多急弯,护栏设施不完善,行车也不安全。”指南村党支部书记郤华锋说。
经过改造提升,路况变得更好,给指南村带来的效益直接明显,一年四季客流不断,指南村的农家乐仅2017年一年收入就超千万元。
▲记者们采访指南村党支部书记郤华锋
据介绍,公路改建后,指南村民宿数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
从改造前仅有10余家民宿,到如今共有60余家民宿,这一变化背后离不开公路的发展。
潘一心在临安市区做了20多年生意,一看自己家乡的路修好了,他立马回来开了民宿,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记者们采访农家乐老板潘一心
“打造‘红叶小镇’后,我们的收入比之前翻了好几倍。这里人气越来越旺,在节假日,我们的房间入住率达70%以上。”经营农家乐的指南村村民潘一心说,现在他家住宿房价翻了一倍,到了旺季依然非常紧俏。
“四好农村路”建设,让乡村向外界敞开大门,让潘一心等村民在家就鼓足了腰包,切实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富民力量。
2017年,指南村接待农家乐住客26.5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100多万元。交通的便利,让昔日偏僻的小山村换发了新的活力。
农村公路对于乡村发展而言,
意义不言自明,
如今在浙江,
美丽公路正将一个个隐于山中的村落“唤醒”,
引发一个个“蝶变”故事。
最后
跟着小编去美丽的指南村溜达溜达吧~
一大波美图即将上线
小伙伴们准备好
背上行囊
约上一两个小伙伴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指南村有朋友圈里不一样的风景
>>>>你可能感兴趣
"四好农村路"百乡千村行 |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揭秘安吉鲁家村的之路!
"四好农村路"百乡千村行 | 公路蝶变助力新仓
后来的我们,相遇在美丽公路
编辑:顾肖艳 董生吉 责编:陈松
来源:杭州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