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沐春风 崛起榕江畔!改革开放40年,揭阳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8 23:00:13

2018年春节,蔡克生从汕头市澄海区开车来揭阳参加老同学迎春聚会,他借助导航系统,准时来到揭阳市区。跟老同学谈起感受,他说,三两年来一次,变化都挺大的,每次都认不出路,只好借助导航系统,省去了认路的时间。


蔡克生1981年因父亲调至揭阳县工作,一家迁来揭阳定居。他到揭阳华侨中学就读高一。他家的宿舍在东山公社沙港大队北侧的山坡地上,出了宿舍沿着小村道南行不久就是汕揭公路。每周,他就踩着单车沿公路西行,过了北河大桥,沿公路过汽车总站,再往进贤门,经东环城路来到学校。“那时,我踩得最快也得半个钟头才到达县城。”


城里的一帮男同学,甚少到农村玩耍,有一回暑假蔡克生邀同学到家里玩,夜里就在宿舍前的小村道上用网兜捉萤火虫玩。大家对那一片稻田金黄的村庄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蔡克生毕业后参军,10几年后回到揭阳,揭阳新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他几乎认不出原来住的宿舍区了。再过了几年,他就开始借助导航系统来引路。而近几次,他脑子里过去东山的路也全不见了,他只能在电子地图上见到“沙港”的标志,却再也找不到小村道的稻田影子了。


是的,40年前,东山公社是揭阳县辖的基层一级单位,是跟县城隔河相望的一片农村,但历经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带已经完全并入城市并成为城市中心了,蔡克生上学经过的那条公路已变成宽敞笔直的城市主干道新阳路。数十条跟新阳路一样的城市干道,已然将大多的小村道完整覆盖,金黄的稻田也成为远去的记忆。



揭阳市区新貌。郑楚藩 摄


从县城扩容到撤县建市,再到市区扩容,揭阳城的三次华丽转身,都在书写城市的每一个进步历程


1978年,揭阳县城榕城镇范围,也就是管辖着今天的中山、西马、新兴、榕华4个街道,面积仅为10.17平方千米。而新兴、榕华也只是在榕华大道以西地区为城镇居民区,以东的大部分地区,依然是城郊农村。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城市化的脚步从东部渐次扩展起来,进贤门市场成为城镇个体户“掘金”的地方,一个个劳动者来这里经商创业。因地处县汽车站南侧、过境公路的东侧,这个兴旺的集贸小商品城名声鹊起,不久就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小商品城。


大型企业揭阳棉纺厂也在公路东侧的南河岸边建起,“三万纱锭”成为其响亮的别名,其知名度,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榕城人几近家喻户晓。


市政建设紧跟着县城东部的崛起而进行,原来的过境公路迅速改建铺筑为市政道路,配套路灯设施并栽种行道树。因其为县城榕城东部最为繁华,也最为气派的一条新市政道路,遂被命名为榕华大道。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县城建成区已经扩展至东二路(今东湖路),一批批企业、学校相继在这一带落户。整个榕城镇辖域几近全部城市化了。


汕头市和揭阳县两级领导对揭阳县城的迅猛发展了然于胸,相关部门迅速规划了揭阳县城的发展蓝图。1987年3月,东山区(县辖乡镇级单位)撤销,所辖村庄整体并入榕城镇,县城扩展至北河北岸的黄岐山一带。这是改革开放后揭阳县城的第一次扩容,这次扩容,为揭阳城的迅速发展放开了手脚。县城区的面积,增至36.98平方千米,是原来的3.6倍。


1991年12月7日,,将原揭阳县析置为榕城区和揭东县,榕城区除辖原榕城镇范围外,还管辖磐东、梅云、仙桥和渔湖4镇。揭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是揭阳城的第二次扩容,这次扩容,为揭阳的发展铆足了马力,城市化步伐快马加鞭!榕城区也即揭阳市区的总面积扩至181平方千米,是1987年的近5倍。


这次扩容之后,真的如那首《春天的故事》所唱的“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黄岐山下至榕江北河岸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原来在古城居住的人,纷纷迁到新市区的商品房落居。而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大多在这里落户,、经济和文化中心。


2012年12月17日,揭阳城迎来了第三次扩容:,设置揭东区,揭阳市区面积扩至1031平方千米,是原来的5.7倍。


三次扩容,一次次都书写着揭阳城的成长。也难怪蔡克生找不到路,你在小树丫上结一根绳子,小树长成参天大树了,你还能找到那根绳子吗?


城市的发展不只表现在平面的面积增大上,还表现在立体的增高上,长高的城市或许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年轮


今年初,我市著名学者、历史文化专家彭妙艳随《三江瞭望》杂志采编人员到市区天福路考察地方历史文化,在天福路关帝庙南侧兜转了几圈,找不到重镇街。在他的记忆中,重镇街是一条窄小的巷道,两边是低矮的房子,因其原为明清代军事设施弦歌重镇的所在地,保留有“重镇”的名字。几经打听,才知道在榕城区新一轮旧城改造中,重镇街连同附近的好几条旧巷道全被拆掉了,这一带将改建为新的高楼商住区。


在这个拆迁区的北面,正是一座座沿北河高耸着的楼房,几年前这里还是瓜籽池居民区,曾经的低矮房子、破旧巷道、黑臭小河汊,仿佛都成了很久以前的镜头了。


其实,重镇街、瓜籽池都只是历史的一个小镜头。从40年前那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开始,城市就开始扬弃低矮和破旧,迎接并走向高耸和崭新了。


20世纪80年代,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开始建起了二层、三层楼房,新楼房成为邻里之间窥视发不发展的标志。人们可以从榕华大道东侧寻找到这些80年代的建筑物。进入90年代,企事业单位建造八层九层集资房,成为工薪族改善居住环境的一道城市景观,而这些景观,大多出现在东兴、东升街道一带。而来到新世纪,随着各个住宅小区的开发,高层商品房异军突起,成为城市的新景致,这些伟岸的建筑,要么依榕江南河、北河两岸而建;要么背靠黄岐山,面朝莲花腹地;要么脚踏国道或城市干道旁,俯身观车流。


低矮的旧房子只是时代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大多循向高空要土地策略,从而节约更多的土地,让土地发挥出更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的城市自然是长高的城市,长高的城市或许就是一个城市的发展年轮。


淙淙北河水见证了揭阳城的长高过程——


20世纪80年代,船儿从北河经过,两岸是炊烟袅袅,稻浪翻滚。


20世纪90年代,船过北河,堤围秀美,绿树婆娑,有小楼隐现。


新世纪之后,船过北河,两岸高楼一幢幢,楼身几可挡日光。


跟着城市扩容提质的,还有市民的文明素质,这也是嵌在城市形象里头的城市发展内涵


郑大英,出生在月城镇一个农村家庭,70年代末到县城亲戚家做客时,对城里的印象,觉得除了没有农田之外,其他的大都跟农村一样,养鸭喂鸡,闲扯笑骂,都差不多。


进入新世纪,郑大英随丈夫迁到揭阳市区建阳路一个小区居住。如今周末跟着两个大学生女儿逛街时,过路口都是规规矩矩地等绿灯,进商场都是客客气气地跟卖家了解情况。有时候她会笑着问女儿:“城市人都是这样说话的?我年轻时咋没觉得这样好呀?”


改革开放40年,揭阳从小县城发展成风景优美的现代化城市,人们也从小市民走到了共同做文明市民的愿景上。


20世纪90年代初,榕华大道新兴路(今进贤门大道)口布设了揭阳第一个交通红绿灯标志。虽然开始时还有一些司机、行人没有理睬交通信号,但在各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后,不按信号出行的交通参与者少了,遵守的人越来越多。随着交通设施的普及和完善,特别是在各个路口设置了拍摄设施之后,遵守交通规则成为大多数市民的自觉行为。


21世纪10年代开始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活动,成为一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大行动,从环境卫生到文明出行到网络空间到生活习惯,都对市民进行了全方位的教育。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对城市的各类市政设施的改造和完善,也都在服务百姓、方便百姓、教育百姓和规范百姓文明行为上花大力气,如增设文明提示牌、残障人士专用通道、交通隔离护栏,设置可供市民张贴告示的张贴栏等,都为城市增添了文明色彩。


2017年11月8日,揭阳市被授予“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揭阳的城市形象得到了认可,市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以提升。


但揭阳文明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综治(平安建设)优秀市、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的“五城同创”,开启了揭阳新的城市提升大行动,揭阳继续提质发展,还在进行时。


改革开放40年,“春风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滋润了华夏故园”,揭阳城沐春风润春雨,成长为秀美宜人的岭南水城。而今,迈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在纵深推进改革开放的征途上,小城崛起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出新的篇章。



揭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逸龙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