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户志强:行万里路,只为捕捉一抹光影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5-10 14:56:27

“有的时候,拍摄照片不是看你的技术有多高超,而是看你走的有多深、有多远。”这是户志强一直坚信的。


户志强是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一的学生,本科也就读于广西大学。他爱好摄影,在圈内小有名气;因为喜爱摄影,他几乎跑遍了中国南方。


今年,他拍摄的武汉东湖的秋景刚刚获得全国青年摄影大赛三等奖,也受邀成为首届空谷全区高校摄影大赛的评委。


户志强(图由受访者提供)

 

转变,从“稿霸”到摄影师


初识摄影,是在户志强大一的时候,学院开设摄影基础课程,然而由于当时学院设备还比较落后,在实践课上需要4人一组共享一台银白色老式相机。户志强所在的小组其余成员都是女生,因为不便于女生“抢”机器,所以这门摄影课在户志强看来有些“令人讨厌”。

缘定摄影,始于空谷校园网新闻中心的小记者身份。有一个学期末,空谷做稿件统计,户志强共得110分,远远高出第二名53分,是个名副其实的“稿霸”。户志强笑道,“是写稿成就了我的摄影。”经常写稿的他觉得应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单反,为此,他“缠”了父母一个学期,等他拿到买相机的钱时,感到内心激动,暗自发誓要好好学摄影。


2014年2月,他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 ——佳能70D。有了相机,他就再也待不住了,每逢假期就背起相机到各处旅行,在旅行中,打磨自己的摄影技术,上海、南京、杭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户志强摄影作品:南京夫子庙

(图由受访者提供)


但到年底的时候,他就就觉得相机“不行了”——感光度不够,夜晚拍摄噪点太高。“学习摄影,你能力提高的过程就像一个曲线,在最初接触相机的半年到一年内,从什么都不会的空白开始学习,你的技术就会提升的很快。”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桌面上画出一道弧线。

 

他很快将相机转手卖出,加上向朋友借钱,买了一台二手的“专业机”和一个便宜的镜头,一边接单赚钱,一边继续投资。现在,他的设备已经“大换血”:新添了一个广焦镜头,一个定焦镜头,和一个长焦镜头,朋友又送给他一台无人机。现在每逢毕业季,他都会接单拍毕业照,仅在去年毕业季期间的两个月就接了40多单,两月收入近两万,登上了人民网的新闻。

 

实践,否则什么都不会

 

户志强酷爱旅游,他觉得旅游和摄影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摄影方面,实践远比理论重要。“你可以通过实践去慢慢摸索理论,但是如果只懂理论,不去实践,你其实什么都不会。”

 

广西大学附近有许多大学生旅行社,每次出行,没有专业导游,领队和成员都是大学生,旅途自由价格也很便宜。2014年,户志强刚买相机没多久,就参加大学生旅行团,最先前往的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梯田。

 


在元阳梯田,他清晨四五点就起床,带上相机,去景区“守株待兔”,从天黑等到日出,足足等了两个小时。元阳梯田的水面可以反光,逐渐升起的太阳散发出来的光芒正好被水面折射,场景动人心魄。


这一刻,他按下了快门。云南之行共五天六夜,只花费600多元。回到学校之后,他参加2015年第五届驻邕高校风光摄影大赛,那张元阳梯田的摄影作品获得一等奖,奖金800元,“赚”回了旅游的费用。


户志强摄影作品:武汉东湖

(图由受访者提供)

 

他说:“有旅行上的乐趣,也有物质上的奖励,就让我在兴趣上坚持下去。”拍摄完成时,他也将这张元阳梯田的照片分享到旅行团的群里,旅行社的老板看到照片,眼前一亮,对他大加赞赏,建议他做随团的摄影师,免费帮旅行团拍照,可以免费随团旅游,他同意了这个提议,对他来说,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次锻炼摄影技术的机会。

渐渐地,他也成为一名领队,经常带团出行,将中国南方,除了西藏的地区,几乎都跑了一遍。


记录,到“山的那一边”


2014年7月,正值暑假,户志强作为广西大学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成员,和志愿者一起前往巴马县那桃乡那敏村那敏小学,进行为期约1周的支教活动。这次,他扮演记者和摄影师的角色。

提到那敏村,他皱起眉头,不由得发出“那里的条件实在是太艰苦”的感叹。孩子上学需要走几公里的山路,一旦下雨,路途更是艰难。他和其他志愿者到那敏村时,正好下完大雨,从村子到小学的路途变为一片泥泞,他们抱着自己的凉席,背着行李,拎着水桶,光着脚踩着泥泞,脚上全部是泥巴


户志强摄影作品:巴马那敏小学

(图由受访者提供)


虽然支教活动在暑假期间,但孩子们也会走几公里山路来到志愿者的课堂,他说:“到学校的山路都是泥巴加石子,很多孩子扛着干农活的杆子,赤脚去上课。”当时志愿者数量有限,只能把孩子们分成一个低年级班和一个高年级班,每当志愿者带他们背古诗的时候,孩子们都会认真的跟着读。“当时从侧面给他们拍了嘴巴一起张开的照片,像小鸟嘴巴张开,嗷嗷待哺的样子。”

由于没有支教上课的任务,户志强经常在村子里、小学里“转悠”,经常能看到小孩“抢辣条”的场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对姐弟,姐姐手里拿着一包辣条,弟弟踮起脚,伸手想去够辣条。他隐隐感觉心酸,拍摄下这个场景。几天时间,他看到那敏村孩子的学习生活、对志愿者的欢迎和不舍,看到当地的贫困和大量大龄单身男性的生活状态,看到村民面对丰收淳朴的喜悦……一幕幕场景经他的眼睛进入记忆中,也由相机镜头进入取景器中。

从巴马返回,他精选了一组照片,在后期处理时将照片调成黑白色,名曰:《山的那一边》。


追梦,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近几年接了很多拍毕业照的单子,但户志强坦言,自己最喜欢的还是纪实摄影和风景摄影,“小清新”的东西不能成为经典,无法流传于世。他说:“我觉得摄影的精髓就在于记录这个时代吧,以前很多大师都是用一张照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背景,这是最精髓的。

去年国庆,他随团沿着318川藏线前往位于川西藏区的稻城亚丁。在色达五明佛学院,,内心震撼,感受到在厦门、三亚捕捉不到的那种“纪实的、很深的、直击心灵的东西”。


户志强在青海湖

(图由受访者提供)


然而,这一趟旅行并不轻松。亚丁景区海拔都在4700米以上,很多人陆续出现高原反应,身体不适。此时,负重一公斤就相当于在海拔低的地方负重好几公斤,同行的人都不愿意负重前行。户志强当时已经感觉到缺氧,头晕恶心,一边吸起氧气,一边还拿着相机拍照。“那个氧气袋就像一个枕头一样,可以插在鼻子里。”他回忆道。
 


追求好风景向来不容易。海拔5000多米的亚丁山,攀登过程格外艰难。10月国庆,亚丁山的温度已经降到冰点以下,行人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通往山顶的山路非常陡峭,宽度不足两米,有一些地方甚至只有原始的石头,没有台阶,而山路之外就是深渊。他的背包里面装着相机和几个替换镜头,以及一些其他的物品,加起来“将近七八斤重”,他沿山路前进,鼻血突然就流了出来,“枕头”似的氧气袋上全是鲜红的血。

 

好不容易登上山顶,却迎来冰雹和大风。山顶的风很大,他和同伴两人紧紧抱在一起,丝毫不敢挪动,只能用一把伞顶住大风,直到冰雹停止,他们才动身下山。之后途中又飘起了雨,没有雨衣,他们两人共撑一把伞,雨伞遮挡的面积着实有限,雨水渐渐打湿他的衣服,最后连内衣都湿了。潮湿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失去了保暖的作用,极度的寒冷让他的上牙和下牙不断打颤。


户志强摄影作品:色达五明佛学院

(图由受访者提供)


捕捉光影不易,但他更有自己的原则和坚守。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天葬,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色达天葬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建造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半山缓坡上,用栏杆围出一块平地,那便是进行天葬的地方。户志强来到色达天葬台时,那里正好在举行天葬仪式,尸体已经停放几日,空气中弥漫着恶心的腐肉的味道,鹫鹰在天上盘旋。


正常来说,天葬台周围有栏杆,人们无法看到里面的情况,但正巧他们站的地方地势较高,从上往下,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天葬的场景。在他看来,这确实是很好的题材,也是很好的纪实。


在他看来,拍纪实的东西要看时机,是不是在事件发生的时候正好拿起相机。此时的他手里拿着相机,却迟迟没有按下快门。

“当时没有拍,现场比较血腥,另外拍摄也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户志强第一次看到天葬的场景,内心感到震撼,但是拍摄天葬会涉及到一些伦理问题,"作为摄影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要有自己的原则"。

行万里路,户志强只想捕捉那一抹光影,追求理想中的纪实和风景。

文字 | 程果仪

排版 | 李峻娴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